首页_三牛注册_登录平台
首页_三牛注册_登录平台
新闻详情
博天下注册-招商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8-12 02:31    文字:【】【】【

  不同的国家在食物消费的偏好与消费需求的起点上存在很大差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化,食物消费的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不同,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进程也不同。

  一个国家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的增长、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和食物消费总量的变化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考察中国未来农产品消费的演变趋势,本报告选取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阿根廷、巴西、马来西亚和波兰10个典型国家作为样本,分析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食物消费变化的经验事实。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已经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因此本报告主要分析上述国家的农业在迈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发展趋势。

  从先行国家食物消费变化的经验事实看,不同的国家在食物消费的偏好与消费需求的起点上存在很大差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化,食物消费的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不同,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进程也不同。尽管如此,各国食物消费的变化仍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

  从食物营养水平来看,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在3000大卡左右。对不同国家而言,受食品偏好、产品价格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峰值大小的差异很大。在美国,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最高,约为3500—3800大卡。在欧洲国家,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较高,多数在3300—3500大卡。在阿根廷和巴西,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为3000—3300大卡。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普遍较低,只有约2900—3000大卡。此外,不同产品人均消费峰值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低消费层次农产品的人均需求先增长、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高消费层次农产品的人均需求逐步增长直到趋于稳定。这样,对不同的产品,总体上就会分别出现人均需求稳定、增长和减少的趋势。不同产品的消费加总起来,总体上就可能呈现出先稳定,然后逐步增长并达到峰值,最后逐步减少的趋势。

  总的趋势是从低层次消费转向高层次消费,人们消费的农产品更丰富和多样化,对加工食品以及其他高价值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的附加值增加。早期的农产品消费增长主要侧重于数量,后期的农产品消费增长更加注重质量、花色、品种、品牌,但增长速度会有所放慢。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对象和需求来源也呈现多样化。一个国家的农产品生产既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而国内消费的农产品既包括来自国内生产的产品,也包括来自国外生产的产品。

  粮食消费比较特殊,既包括直接用于食用的口粮,也包括饲料用粮、加工用粮和种子用粮等非食用的粮食。除了马来西亚以外,非食用粮食消费数量都超过食用粮食消费数量。在美国,非食用粮食消费量是食用粮食消费量的8倍左右,欧洲国家为2—4倍,阿根廷和巴西为1—2倍,亚洲国家为1—2倍。尽管人均口粮需求很快达到峰值,但由于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需求的变化,粮食需求的总量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目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消费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期。

  中国从1996年起基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实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食物消费结构逐步发生重要变化。

  近十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农业发展也逐步进入新阶段,出现了农产品供求两旺的发展态势。目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消费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期。在消费上,城乡居民人均肉、蛋、奶、水产品和油脂快速增长,替代了部分传统主食以及薯类等副食,推动人均口粮和蔬菜消费从峰值回落,全国口粮和蔬菜需求趋于稳定。与此同时,饲料用粮、畜产品和水产品需求等却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全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供应增加,同时城市化发展较快,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加快,居民在外消费增加,粮食的非直接食用消费(饲料用粮和加工转化等)快速提高,中国农产品消费增长较快,人均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改变,农产品消费总量继续扩大。全国各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初步估计值分别为:国内粮食总消费达61402万吨,其中用于榨油的大豆6549万吨,谷物及其他粮食54855万吨;食用油消费1333万吨,食糖消费947万吨,蔬菜食用消费43231万吨,水果食用消费10309万吨,猪肉消费5422万吨,牛羊肉消费1268万吨,家禽消费1952万吨,禽蛋食用消费2680万吨,奶类食用消费4577万吨,水产品食用消费6156万吨。与2011年相比,除了食用植物油和牛羊肉消费略有下降外,其他农产品消费均有所增长。其中,粮食总消费增长2.3%,食用油增长下降0.1%,食糖消费增长0.6%,猪肉消费增长1.3%,牛羊肉消费下降2.1%,家禽消费增长3.0%,禽蛋食用消费增长2.3%,奶类食用消费增长2.3%,水产品食用消费增长3.0%。

  农产品的需求由城乡居民食用消费需求和用作种子消费、饲料消费、农产品加工转化消费等其他需求构成。现阶段推动农产品消费增长的因素,首先是人口增长,其次是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最后是农产品生产供应状况的改善、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企业的不断发展等。

  从人口增长看,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尽管目前每年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步回落的趋势,但每年的人口总量仍然持续增长,未来十年人口峰值还不会出现。人口增长所导致的需求增长表现为几乎所有食品需求都在增长,包括细粮、粗粮、食用油、食糖、肉、蛋、奶、果、菜等,这种增长是刚性的,农产品消费规模不断扩张。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看,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消费正在发生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农产品价格和收入增长是产生这种结构性变化的根源。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所导致的需求增长往往有增有减,增长具有较大的弹性,不同产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些产品需求出现峰值,加工食品、更有营养和附加值的食品将进一步替代初级食品,农产品消费的范围不断拓宽,农产品质量要求和精细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浪费增加,总体需求快速增长。从农产品供应和加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建立起了开放竞争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一大批农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拓展了农产品流通、加工和经营的渠道,为市场提供各种层次的产品,支撑了农产品消费的增长和结构转化,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农产品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是未来推动中国农产品消费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数据,到2009年,中国人均每日摄入食物能量为3036大卡,蛋白质为93.8克,脂肪为96.1克,食物营养水平与目前欧美先行国家仍有较大差异,但已经接近或相当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未来十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食品消费结构将快速升级,人均直接食用的口粮和蔬菜数量将略有减少,产品质量会有提高。在人均油脂消费方面,目前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增长速度将放慢。在动物蛋白消费方面,全国肉、蛋、奶等人均消费将快速增长。

  根据我们按照最低下限估计法测算,未来除了口粮消费会下降外,其他农产品的食用消费都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按照截止到2011年的统计估算,全国人均食用农产品的未来增长空间分别为:口粮-14%,食用油15%,猪肉36%,牛羊肉60%,家禽54%,禽蛋51%,鲜奶94%,水产品74%,蔬菜25%,瓜果79%。

  未来十年,中国主要农产品消费和农业发展仍将处于增长阶段。目前中国农产品供求平衡关系从“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进入“基本平衡、结构短缺”阶段。总体上看,未来农产品消费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主要农产品消费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但不同农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有所分化,人均消费有增有减,部分农产品消费达到峰值,一些农产品消费加快增长。

  未来十年,中国粮食消费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到2022年,预计全国粮食(包括榨油大豆)总消费量为69708万吨。

  1.中国GDP年均增长7.2%左右。这一增长速度比上一个十年的高增长速度回落约2—3个百分点,或者相当于上一个十年经济增长率的70%-80%。经济增长变化主要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和农村消费市场发育等。由于中国人口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未来社会分配结构有望改善,估计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率将达到7.5%以上。

  2.总人口将继续增长,但人口增长率回落,年均增长为0.4%。人口增长意味着对各种农产品消费的普遍增加,尽管口粮等人均食用消费下降,但食用消费需求总量不一定下降,仍有可能保持基本稳定。

  3.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到2022年提高到60.8%。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不同,城市化率的提高将推进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畜产品和水产品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同时粮食需求总量扩大。

  4.价格因素。国家对农产品消费价格放开并进行调节,农产品消费价格上涨温和,保持过去十年的基本趋势。价格变化的影响,一方面农产品消费价格增长将抑制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农产品消费价格增长幅度回落,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消费比价发生变化,推动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

  未来十年,中国粮食消费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到2022年,预计全国粮食(包括榨油大豆)总消费量为69708万吨,比2011年增加9660万吨,增长16%。其中用于榨油的大豆消费量约为10066万吨(包括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谷物及其他粮食消费量为59642万吨。分类看,口粮消费约为24945万吨,饲料粮消费25457万吨,加工转化粮食消费18055万吨,种子消费1251万吨。

  未来十年,中国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将快速增长。到2022年,全国肉类总消费量预计为10770万吨,比2011年增加2091万吨,增长24%。其中,猪肉消费量6208万吨,牛羊肉消费量1457万吨,家禽消费量2745万吨,分别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长16%、12%和45%。全国禽蛋消费预计为3286万吨,奶类消费6232万吨,水产品消费8124万吨,与2011年相比分别增长25%、39%和36%。

  2013年,按照正常年景,预测中国农产品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国主要农产品消费量预计分别为:粮食62623万吨,食用油1346万吨,食糖954万吨,蔬菜43372万吨,水果10482万吨,猪肉5490万吨,家禽2015万吨,禽蛋2734万吨,奶类4707万吨,水产品6327万吨。与2012年相比,各种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都有所增长,特别是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其中,粮食总消费增长2.0%,食用油消费增长1%,食糖消费增长0.8%,猪肉消费增长1.3%,牛羊肉消费增长0.3%,家禽消费增长3.3%,禽蛋食用消费增长2.0%,奶类食用消费增长2.8%,水产品食用消费增长2.8%。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发展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农产品消费价格将保持低增长趋势,人均食品消费结构持续改变。

  根据我们分析,总体上看,未来十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都将继续增长,但消费增长更快,农产品供求总体上是偏紧的,部分产品存在较大缺口。短期内,农产品的供求形势比较好,市场供应比较充足。2012年各种农产品都增产,而农业生产价格同比涨幅大幅回落,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成本费用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农业增效的形势不容乐观,将会制约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由于农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为确保农产品市场供应,今后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在农产品贸易上,要牢牢控制国内价格波动,在适当时机进口,实行逢低进口战略。在农产品储备调控上,增加储备,优化结构和布局,拓展国际储备的空间。

  近年来休闲食品市场发展势头十足,2009年我国休闲食品容量已经高达400亿元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食品消费所占比例也将越来越大,目前休闲食品市场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食品行业增长最快的大品类之一。这些数据都表明,休闲食品在未来将会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生存空间。

  海洋休闲食品作为休闲食品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分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从目前的休闲食品行业消费上看,健康和营养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者消费的首选方向,海洋休闲食品营养丰富且平衡,食用方便,符合现代人健康均衡的营养需求,可以预见海洋休闲食品将会被推向一个新的消费领域。

  在生产原材料供应上看,由于海洋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从事海洋产品生产的企业在原料采购上需要更多的成本;在潜在竞争者方面,因为海洋食品休闲行业的巨大增长潜力,越来越多的海洋企业开始进入海洋食品深加工领域;在同行业中,獐子岛、棒棰岛、国联水产、上品堂等海洋食品行业领军集团,竞争非常激烈;在替代品市场和消费群体方面,虽然消费者能够接受新潮的海洋休闲产品,但是高营养的谷物类休闲产品在价格因素上面占据优势,将会成为海洋休闲食品的最大劲敌。

  海洋生物品种丰富,可以直接食用的约2万种,在目前的海洋休闲产品中主要有鱼、虾、蟹、贝、海藻五大类产品,丰富的海洋食品造就了海洋休闲食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但是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海洋休闲食品行业中,主要是以低端的休闲食品为主,中高端市场几乎还未被开发。虽然低端休闲食品迎合了大众消费者的口味,但是这样的市场定位在消费市场上缺乏研究与细分,既闲置了高端市场,又在低端市场上产生了更激烈的恶性竞争。

  海洋休闲食品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行业,也是海洋产品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也会成为休闲产品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了海洋产品与休闲产品两大优势的“海味零食”,在未来的发展上有着更好的机会。

  海洋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了海洋产品生产企业成本的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了强大的压力,小规模的小作坊生产模式将会被淘汰出局。在未来的市场中,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成为海洋休闲食品行业的主流,这种模式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海洋休闲食品低端市场恶性竞争,中高端市场几乎无人问津,这样的市场使海洋休闲食品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海洋休闲产品的中高端市场终将被激活,这种由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的延伸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企业所要做的就是针对产品进行合理设计,精准定位,为未来高端海洋休闲食品战略规划做好铺垫。

  在竞争激烈的海洋休闲产品市场,没有品牌的产品是缺乏竞争力的,成功地塑造了品牌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产品溢价和增值,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品牌将会是未来精细化市场环境下最具区别性的企业符号,也是最能够创造价值的无形资产。

  低端海洋休闲食品的营销策略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张胜军认为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才能够为企业迅速打开销售通道。在产品设计上要做到差异化发展,以此吸引消费者,传播企业品牌;营销渠道方面要采用复合渠道模式,适应市场发展变化;产品推广上需要体现海洋休闲食品天生、健康、营养的特点。

  从市场发展趋势上看,在獐子岛、棒棰岛、国联水产等大型海洋休闲食品领军企业的带领下,海洋休闲食品行业市场将会进行整合,形成规范化的市场环境和行业规则,指导整个行业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海洋休闲食品企业,为消费市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行业。加快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对于我省调结构、扩内需、带就业、保增长,促进我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食品行业企业转移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等,通过对主要地区龙头企业的兼并、入股、合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加快了食品产业转移进程,世界食品产业龙头对食品产业的控制不断增强,强化了对食品产业的控制和垄断。目前,国际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产业链控制成为产业转移主要目标(二)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三)跨国公司成为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

  我国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承接世界食品产业转移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带动,东部产业化、高技术化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凭借其资源、人力、土地、政策等优势逐渐融入到产业链条之中,提升了中西部食品产业的层次,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目前,我国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食品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趋势加快(二)食品产业链、产业园集体迁移趋势苗头显现(三)食品龙头企业全国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四)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效推动了产业转移

  我省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省良好的市场、产业基础和设施配套建设、生产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我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国内外食品行业巨头纷纷在我省投资建厂,大力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

  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43%左右,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分别是消费升级和消费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食品需求进入总量迅速扩张和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据专家估计,2010年河南将迈过一亿人口大关,本地庞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周边巨大的市场,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更多的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商品化将带动工业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加快升级趋势,发展食品工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空间。

  我省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大省,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历年来,粮食产量、小麦、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林果资源比较丰富,苹果、大枣、板栗、猕猴桃、西瓜等有较高声誉。畜牧业比较发达,大牲畜畜栏居全国首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粮食、肉类、果蔬、乳制品等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雄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将进一步向规模化、优质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农业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

  我省劳动力资源规模巨大,与东部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相比,成本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省劳动力人口达到7171万,占到全省人口的72.3%。河南拥有一批食品学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技术支撑能力较强,2008年我省本科学历毕业30.25万,职业中学毕业18万,同时拥有大量熟练技能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

  我省地处中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还是进入西北的必经之道。铁路网三横五纵式的在河南境内交汇,国家级的铁路有线京九、京广、陇海线等。郑州、洛阳、信阳和商丘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也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公路网主要包括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家级的高速公路及9条国道。河南民航事业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河南省正在努力把郑州建成国际性航空枢纽,国家民航总局已经把郑州列为全国航空枢纽之一。这一切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这有利于回避多数食品量大、耐储性差、运输长等劣势。河南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是全国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中心,是农产品、食品贸易的集散地,具备食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所有这些都为河南发展食品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将食品工业列入河南“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明确了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政府不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对行业龙头进行减税,对品牌建设进行奖励,支持重点食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提高食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抵扣标准。不断整合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等政府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的信贷支持,对列入省规划的重大食品工业项目实行联审联批,简化办事手续。重点选择食品专业园区,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实行税收部分返还,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食品产业集聚发展。

  我省由于其产业、成本、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食品企业来我省投资,承接了外国和东部发达省份的食品产业转移,对于弥补我省食品产业缺失链条,提高我省食品产业层次有重要意义。

  据省粮食局统计,2002-2006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共引进项目89个,引进资金91.6亿元,到2007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去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35个,引资金额45亿元,占到了之前五年引进投资额的一半。光明、汇源、伊利、金锣、雨润、皓月、高盛集团、日本火腿集团、徐福记、正林食品邓世平公司纷纷在河南建立生产线、合资建厂,国内著名的食品企业几乎都在河南省开设了生产基地。

  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到我省,从农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养殖、农作物的深加工、畜牧业屠宰,到食品安全检查、冷链保鲜等产业链方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国内外企业加快对我省休闲食品的投资,拓宽了我省食品工业的范围,提高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的层次,带动了我省食品工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双汇集团已通过合资、兼并等形式在四川、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建设了18个加工基地,天冠集团与老挝计划与投资委员会签约,在该国甘蒙省投资种植木薯和加工;莲花集团在尼日利亚独资建立分公司,众品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达成了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这种趋势不断加强了我省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在全国、世界范围内不断优化生产要素,提高自己的效益。

  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和优质原料基地,引导和承接食品工业转移向大中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密集区。产业发展软环境亟需优化,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存在;食品产业安全意识薄弱;同时面临着东部欠发达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的有力竞争和挑战。

  立足于我省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即政府扶持、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基础、市场和区位优势,重点培养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承接转移产业的有利影响,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与转移方共同发展。充分整合我省资源、人才、成本、市场和区位优势,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实现整体作用的发挥,实现食品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中的整体作用。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我省食品行业物流,加快大型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建设食品物流基地,打造郑州成为覆盖中部、辐射全国、连通国际的食品物流中心,构建食品行业区位竞争新优势。引导我省比较优势升级,提升我省产业竞争要素的质量和层次,逐渐向创新和技术变革方面转变。打造现代物流方面,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食品物流节点网络。

  支持优质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区)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产业关联的要求,科学规划,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加快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市5大产业密集区建设,促进新乡、开封、驻马店、信阳等农业主产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沿京广食品产业带。各类园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加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的联系,借助名牌大学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此外,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中小企业间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以群体力量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与行业龙头企业相互补充,并驾齐驱,共同抵御行业风险。

  一是在利用外资方式上,注重直接利用外资。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和直接投资,通过入股、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到我省食品行业,加快我省食品行业现代企业改造,改善食品行业企业管理,提高技术含量。二是在招商引资区域上,注重内联引资。按照我省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引资项目开发和工作力度,开辟招商引资新渠道,要把本地资源开发与产业引进结合起来,提高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植根性。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项目,开辟新的招商渠道。加大签约项目追踪力度,提高项目到位成功率。三是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现实需要,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发行债券、贷款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十二五规划对速冻行业如此重视,其实也不难理解。从行业本身来讲,速冻食品工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工业之一;而从发展背景来看,我国有丰富的蔬菜、粮食、肉类等很多适宜冷冻加工的食品资源和饮食习惯,这为我国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再从行业发展现状而言,随着冷链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人们对安全、营养、方便等方面的追求,使速冻食品的发展前景无限。

  方圆对我国速冻食品进行了多年的跟踪了解,认为其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速冻食品无营养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这里有产品本身工艺的先天缺陷,也有消费者的认知偏颇,认为速冻的永远没有新鲜的营养充分。

  同时,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由于“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双重营养不良问题,所引起的相关疾病呈高发状态,给发展营养产业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因此速冻食品营养化,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

  作为速冻食品企业,一方面要迎合趋势,加强宣传教育,早日消除消费者的认知误解,提高存量市场的消费频率,争取增量消费。

  另一方面,产品研发上要在“营养”要素上多下功夫,如关注孕妇、婴幼儿、军用等特殊人群的营养食品,如富硒、富纤维、高蛋白等富营养素的食品,还可根据居民的膳食营养平衡,开发满足一天所需营养的产品,供三餐食用等。

  总之,我国营养产业的潜力巨大,速冻食品若能巧借东风,将实现事半功倍的发展效果。

  方便食品是人们快节奏生活的产物,在我国食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在消费者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可以说,速冻食品的发展和其方便的属性密不可分。但随着人们对方便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速冻食品本身在方便性的提升上又没有突破性的举措,需求和产品之间就产生了距离。

  方便食品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方便,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拿方便面来说,桶装方便面虽然比袋装方便面贵,但就是因为其更为方便,消费者仍然可以接受,并且行业地位仍在不断提升。这也是同为方便食品,而速冻食品容量小于方便面的核心原因。打破方便性的桎梏,不仅是速冻食品要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行业整体提升不能不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这对速冻食品企业,是压力更是机遇。谁能在工艺、容器、食用方式等上使速冻食品更接近消费者的胃、帮助消费者节省时间,那么消费者就会更愿意拿钞票向他投票。

  就产品品种来说,目前市场上速冻食品较多集中在主食特别是面点上,汤圆、水饺、粽子、馄炖几个品种从市场表现上占到行业半数以上份额,即使多了包子、烧卖这样的新品种,各家运作方式也如其口感一样,大同小异,乏善可陈。

  反观国际社会,如美国、日本等,速冻食品种类都相当丰富,数以千计。有适合早、中、晚不同时间段的点心、主食、汤料,有适合三高人群的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产品等,既拉高了行业的利润空间,又提升了消费者对速冻食品的好感,同时,行业蛋糕被做大,企业能够在相对良性的竞争环境下发展,对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积极的促动。

  一个是产品的纵向丰富化,拉开同类产品的竞争档次,如湾仔码头,从三全、思念地盘中,四两拨千斤的切了高端水饺的市场,让人深受启发;

  一个是产品的横向丰富化,我国有非常博大的饮食文化和多样的美食,如果企业能对他们加以改造,相信无论在国际或国内市场都会有广阔的前景;同时,在速冻产品的包装上,企业也可考虑从塑料包装向国外产品的纸盒、环保材质包装靠拢,提高产品质感和差异化;

  4.2010年1~8月水产品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农业展望 刘景景,LinJingjing

  5.支撑粮食安全的农业水资源阈值研究与展望姜文来,JiangWenlai

  7.浙江居民主要畜产品消费变动与市场供需展望柯福艳,张社梅,KeFuyan,ZhangShemei

  8.我国奶粉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展望杨静,高静,YangJing,GaoJing

  10.基于创意农业的北京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任荣,梁娜,RenRong,LiangNa

  11.山东省寿光市蔬菜追溯体系的发展、评价及展望赵荣,乔娟,ZhaoRong,QiaoJuan

  12.国外政府扶持创意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周胜芳,李红,刘益曦,ZhouShengfang,LiHong,LiuYixi

  1.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变化情况及市场影响展望焦善伟,JiaoShanwei

  5.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发展趋势陈健鹏,ChenJianpang

  7.农村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梁娜,安玉发,LiangNa,AnYufa

  9.以共同体思想解决食品安全信用问题设想李芳芳,冷传慧,LiFangfang,LengChuanhui

  1.十二五期间农业展望和农产品市场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调控机制,积极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DepartmentofMarketandEconomicInformationofMOA

  2.农业展望 2010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粮价情况及后期走势展望朱险峰,ZhuXianfeng

  3.2010年上半年稻米市场分析及政策建议武文,张欢,WuWen,ZhangHuan

  5.2010年上半年玉米市场形势分析及后市展望徐伟平,XuWeiping

  9.巴西大豆产量变化趋势与展望赵秀兰,侯英雨,ZhaoXiulan,HouYuying

  11.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及趋势展望何蒲明,HePuming

  12.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构建模式及发展趋势李圣军,LiShengjun

  15.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前景研究赵黎明,王兢,李东方,梁娜,ZhaoLiming,WangJing,LiDongfang,LiangNa1.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朱险峰,ZhuXianfeng

  4.当前国内外食糖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徐欣,郑传芳,XuXin,ZhengChuanfang

  7.关于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一)——从河南打造中原大粮仓说开去丁声俊,DingShengjun

  8.世界及中国小麦消费量变化初探农业展望 王利文,张浩然,WangLiwen,ZhangHaoran

  10.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监管现状与展望陈雨生,乔娟,ChenYusheng,QiaoJuan

  1.番茄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调查报告许世卫,张峭,李志强,王川,李哲敏,李干琼,王启现,董晓霞

  2.尖椒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调查报告许世卫,李哲敏,李干琼,李辉尚,刘赟青

  4.猪肉价格形成过程及利益分配情况调研报告姜楠,韩一军,JiangNan,HanYijun

  5.鸡肉价格形成过程及利润分配情况调研报告翟雪玲,韩一军,ZhaiXueling,HanYijun

  8.2007年我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与展望薛允平,XueYunping

  9.2007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与展望马光霞,MaGuangxia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任爱荣,赵一夫,RenAirong,ZhaoYifu

  6.2007年第一季度糖料与食糖市场分析与预测马光霞,MaGuangxia

  7.2007年第一季度国内外稻米市场运行分析武文,张欢,WuWen,ZhangHuan

  12.中国肉羊产业区域概率优势分析刘芳,何忠伟,LiuFang,HeZhongwei

  11.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乳品贸易现状及2010年展望杨静,高静,YangJing,GaoJing

  12.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李晓俐,陈阳,LiXiaoli,ChenYang

  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研究吴敬学,杨巍,张扬,WuJingxue,YangWei,ZhangYang

  9.日本水产会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卢凌霄,吕超,LuLingxiao,LüChao

  2.2008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情况及第四季度展望朱险峰,ZhuXianfeng

  3.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小麦市场形势分析王进峰,WangJinfeng

  6.农业展望 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形势分析及趋势展望郭清保,GuoQingbao

  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但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农业增速出现下滑,下降至近三年最低水平,近年来宏观经济减速形势下农业逆势较快发展的势头未能得到延续。前三季度,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9亿元,同比增长3.4%,增幅回落0.8个百分点,较2011年同期下滑0.2个百分点。

  面对东北低温春涝、冬麦区“倒春寒”等多种灾害考验,全国夏粮、早稻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夏粮总产量达到13189万吨,同比增长1.5%;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亩产达318.7公斤。早稻产量达到3407.3万吨,比上年增产2.4%。畜牧业在经历H7N9禽流感冲击后企稳回升,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03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猪肉产量3831万吨,增长2.1%。渔业稳定发展,主要“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稳定。

  前三季度,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多数月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总指数高于去年同期(见图1)。其中,粮食价格在托市收购提振下总体平稳,猪肉价格先抑后扬,猪粮比价在连续15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后,连续上涨数月。同时,受灾害减产、生产成本增加等影响,6月份以来,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持续上涨。

  今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低速增长,同比增速下滑,其中进口增速下降明显,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贸易逆差扩大趋势有所放缓。1—8月,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189.1亿美元,同比增长5.6%,增速下降8.7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增减互现,以降为主,其中玉米、小麦进口增速下降明显,近年来粮食、食糖和棉花进口量激增的状况有所改变(见表1)。

  前三季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仍然较快,但增速明显回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627元,同比名义增长12.5%,回落2.8个百分点。无论是中东部还是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农民增收均呈现放缓态势。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下降是农民收入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前三季度,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增幅回落5.3个百分点,超过总体降幅。

  受国内生产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进口走私等影响,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国内与国际倒挂、产区与销区倒挂现象,对农业生产和国家宏观调控产生一定影响。以大米为例,同品种进口大米要比国内便宜0.2—0.3元/斤。5月份产区江西南昌、宜丰等地普通晚籼米出厂价在2元/斤以上,而同期销区福建连城、浙江衢州地区米厂晚籼米报价只在1.8—1.9元/斤。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逐年攀升,棉花等临时收储政策有常态化趋势,收购价格与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导致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口陡增,冲击国内市场。

  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见图2)。但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差拉大,国内支持价格上涨空间受限,主要农产品连续增产后产量继续增加难度加大,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受限。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周期性调整的换挡期,经济增速下降对农产品需求和农民外出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受到限制,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势头的难度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可能进入新的波动期,存在扩大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耕地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采、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产品稳定增产和质量安全构成很大挑战。据2013年环保部的《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显示,我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另据调查,在河北等小麦产区,部分农业灌溉机井已经打到几百米深,而灌溉方式依然是大水漫灌,过度开采和浪费严重。据河北省水文局数据,2000年到2012年底,河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下降了4.07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数量型增长模式已经处于必须转型的关口。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后,全国各地涌现发展家庭农场的热潮,一些地区在没有完全搞清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的情况下,急于求成,贪多求快,用行政手段下指令发展家庭农场。部分地方政府重短期推进,忽视长期建设,对发展家庭农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只强调发展数量,却对融资难、人才短缺等关系长远发展的问题缺乏重视。一些地区将财政、税收、用地、金融等扶持政策大量向家庭农场倾斜,忽视了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搞差别对待。

  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有望继续平稳发展,但今年可能是近年来相对复杂和困难的一年,农业增速和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不容乐观,这一趋势可能延续到2014年。

  随着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增速已经步入下行区间,实际增长率呈整体回落趋势。2004—2008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速平均为5.1%,2009年以来平均增速下滑到4.3%,近年一直保持在4%—4.5%的增长区间。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业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但当前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依然向好,国家价格支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增速下滑的态势将会得到改变,全年农业增速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较小。但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农业外部环境没有明显改观,农业自身利好因素还不足以支撑农业增速大幅回升,2013年我国农业增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变化,预计全年增速可能低于2012年,实际增长4.2%。展望2014年,考虑到主要农产品增产空间收窄、农产品外部需求变化等因素,全年农业增速可能低于2013年,实际增速在4%左右。

  今年七月以来,我国南方和东北部分地区分别遭受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给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但受灾影响是局部的,大部分地区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加上秋粮面积增加800多万亩,同时国务院出台了东北秋粮和南方水稻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政策,秋粮生产再获丰收有基础。但是,我国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大幅增产的空间不大。预计2013年粮食产量将接近6亿吨,增产1.5%左右,创造新的产量记录。展望2014年,考虑到粮食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受限、粮价稳物价的压力减轻、粮食产量已处历史高位等因素,全年粮食产量可能与2013年基本持平。

  当前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十分复杂,农产品价格上行和下行因素并存,总体看上行因素大于下行因素,全年农产品价格将总体上涨。根据H-P滤波分析,200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进入新一轮波动周期,目前仍处在上行通道。尽管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持续增产,但市场供求依然并不宽松,受最低收购价提高、生产成本上涨等影响,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不会改变,预计粮食价格将稳中有涨,棉糖价格存在下行压力,食用油价格高位运行,猪肉、蔬菜价格稳中有升。由于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大宗农产品需求增长趋缓,国际农产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同时国内粮食生产有望“十年丰”,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保持全年农产品市场稳定有基础,农产品价格大幅快涨的可能性小。预计全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涨幅在2.5%左右。展望2014年,受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可能下降等影响,全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动力趋弱,不排除出现小幅下降。

  在经历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后,今年我国农民收入可能经历一个较为困难的时期,农民增收的步伐可能放缓。目前,受整体经济减速影响,农产品市场需求减弱,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受限。由于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经营普遍较为困难,保持工资性收入快增势头难度较大。同时,转移性收入受财政减收影响,增长空间有限,财产性收入增幅可能出现较快增长,但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小,农民收入增幅将出现下滑。展望2014年,我国农民增收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主要农产品增产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继续上行动力趋弱,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态势也将趋缓,但随着农村土地、产权等制度改革的深化,财产性收入可能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但短期看支撑能力依然偏弱。

  探索实施定量收储与差价直补政策。在少数稻谷和小麦主产县最低收购价可试点定量直接收购,以不明显扭曲市场价格为限。同时研究实行粮食差价直补办法,在粮食主产区选择不同类型的地点开展差价直补试点,托市期内的平均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部分,按当年平均亩产折算为每亩补贴,通过粮食直补渠道直接发给种粮户。

  加强农产品价格支持力度,丰富价格支持形式,大力推进规模化、特色化种养,提高产出效率,增加农民务农收益。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将财产性收入培育成农民增收新亮点。

  研究制定农村土地质量保护和管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等筹集资金,建立土壤生态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指导农民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对污染的农村土地进行补救治理等。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土壤保护意识,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施药和合理种植养殖。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积极发展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重点解决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贷款难、用地难、风险大”等问题,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搞好家庭农场准入和退出管理。借鉴浙江嘉兴等地颁发土地经营权证的做法,支持家庭农场以流转土地经营权、大中型农机具等进行抵押贷款。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将规模化经营设施纳入财政保险补贴覆盖范围。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扶持发展家庭农场行业协会,提高家庭农场发展水平。

  我国调味品研制和食用历史悠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不断的提高,多样化调味品也在不断出现,行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餐饮业是调味品行业最重要的客户,目前餐饮业中被消费的调味品占调味品行业销售收入的70%,餐饮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带动了调味品行业的发展。在国外,调味品行业的销售额占餐饮业营业额平均为10%,国内只有6.44%,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未来调味品行业一方面得益于餐饮业的高速发展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将获利于调味品行业销售额占餐饮业营业额比例的提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者对调味品产品的要求和消费模式的多样化有着更高的预期,这种预期也将提高调味品产品的附加值,改变调味品行业多年的微利状况,消费升级作为行业升级的原动力,将促进整个调味品产业的升级。

  调味品虽然是生活必需品,但采购的频率比较低,导致一般的消费者对调味品的价格变化不是很敏感。因此,调味品价格上涨不会引起太多人的关注,这为调味品行业转嫁成本压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内多数调味品企业的高档产品所占产销的比例不足17%,随着饮食习惯的升级,中高端的调味品产品将会不断的增加,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行业的微利状况也会得到极大改善。

  调味品行业内规模化整合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国际调味品企业和国内调味品企业的行业整合,中小企业在经济管理实力、科学技术资源等方面均不占有优势,很容易受到知名品牌的排挤。为了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些中小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坚持研发特色产品,不断强化企业核心产品,力争让细分品项在区域市场中寻求优势,同时,通过优良的产品品质、差异化的营销手法、有吸引力的价差体系来突围全国市场,在行业整合的大潮中随潮而起、依势壮大,在挤压中找到生存空间,谋取更大发展。

  调味品正进入大品牌竞争时代,卖方主导市场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各大企业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开始注重市场细分,注重塑造品牌形象。

  消费者对于饮食已不单单是满足温饱,更需要享受高品质。这就给作为家厨必备品的调味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研制适宜不同消费者的调味品,品种越分越细,以迎合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突出“健康”、“自然”、“绿色”和个性化等元素,产品多元化就成为必然的趋势。高品质的生活要求调味品向中高档发展,比如市场上先前只有传统的酱油、醋、盐等调味料,针对不同菜系相继推出多种多样的调味料,使调味品行业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调味品产品在重视味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健康营养,传统的调味品及功能性调味料都将趋于专业化发展,市场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加速强化功能型调味品的细分,利用原料提取或深加工制的的调味品不断涌入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生物和化学领域的高新技术应用于调味品生产加工中, 如生物酶解技术、固定化酵母技术、膜技术、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从基因工程菌的应用到风味物质的分离和提取,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不仅提升了调味品质量,还提高了调味品的各项生化技术指标。

  全国主流调味品生产企业近年来保持递增趋势,调味品即作为“小产品”,也作为传统食品,调味品不仅继承多年“菜市场+超市”的营销模式。传统调味品的销售主要为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其渠道大概包括零售终端、连锁超市、干鲜调料店、社区便利店、餐饮店。这些渠道在运营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种渠道对品牌、配送途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同时覆盖渠道的资金要求和渠道营运成本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使得各类规模的调味品企业有了生存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正在调味品行业涌现出了新的营销模式以及渠道。网络购物和电视营销方式越来越有规模。中粮集团推出了“我买网”将食品直销给客户,淘宝网上中的调味品也有上万种,太太乐、王致和等推出了节日礼盒,随着日趋成熟的物流配送体系发展,调味品营销渠道及方式也会不断创新。随着调味品专业化运营的要求,调味品专卖店也将不断出现。

  调味品行业不仅消耗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粮食资源,其能源成本占总成本的20%,同时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这些废水、废渣也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调味品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将会是节能减排、综合利用。近年来,调味品企业不断利用新技术,通过综合利用,很多大型企业实现了零污染排放,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调味品行业正朝着节约资源、生产清洁、友好环境的方向发展。

  我国调味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调味品行业的监管,保证食品安全这个大问题。我国的调味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将来定会走向世界,希望我们的调味品企业把质量和服务放在首位。

  [1]励建荣,姚蕾,蒋予箭,宣以巍;中国传统调味品的现代化[J].中国调味品,2004年04期.

  [2]范志红,曾悦,刘芳.调味品的发展趋势及产品开发构想[J].中国调味品,2005(11):4-8.

  [3]姚继承,陈来胜.调味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Ⅱ).中国调味品,2011(06):24-33.

  [4]尹丽艳.浅谈我国调味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调味品,2005(11):4-8.

  1991年,全国3种粮食平均和农户散养生猪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分别为21.36元和165.08元,2007年分别增加到56.91元和479.53元。1991―2007年16年间,全国3种粮食平均、大豆、农户散养生猪和规模养猪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分别增加了166.4%、195.3%、227.3%和187.0%;每亩(头)总成本分别增加了212.5%、233.1%、198.8%和198.2%。

  一是对于粮食产品或畜产品,人工成本都是推动其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2006年,人工成本分别占3种粮食平均、农户散养生猪和规模养猪每亩(头)总成本的34.1%、22.4%和8.1%。2001―2006年,这些产品每亩(头)总成本分别增加94.29元、154.81元和148.37元,人工成本增量占总成本增量的比重分别达24.7%、25.8%和13.9%。在稻谷等亩用工较多的农产品生产中,人工成本甚至成为导致其每亩总成本上升的首要因素。

  二是就粮食产品而言,土地成本是推动其总成本上升的另一主要因素。在粮食产品中,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呈现明显的提高趋势。以2001―2006年为例,3种粮食平均的每亩土地成本增加了25.68元,占其总成本增量的27.2%;在3种粮食平均中,土地成本对总成本增加的作用还高于人工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土地要素的稀缺程度提高,导致土地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迅速上升。

  三是化肥费、机械作业费增长迅速且相对较快,与能源、原材料相关的因素越来越成为推动粮食产品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许多农产品成本的上升有所加速,特别是化肥费、农药费、机械作业费等对农产品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国内外能源价格迅速上涨所致。农药费是重要的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在粮食成本的增加中,农药费的增加也需要引起重视。以2001―2006年为例,在3种粮食平均和稻谷每亩总成本的增量中,农药费分别增加8.31元和18.02元,占总成本增量的比重分别达8.3%和15.3%。

  四是尽管种子费占粮食产品总成本的比重较低,但种子费对粮食产品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也不可轻视。根据2008年6月对江苏泰兴县的调查,2006―2008年,每亩小麦和水稻的种子成本分别增加了12.3%和55.4%。近年来,由于良种的推广和播种等环节的技术进步,多数粮食生产的每亩种子用量稳中略降,种子费的增加主要是单价提高所致。

  五是精饲料费成为支撑养猪业产品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因素,仔畜进价、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的影响也值得重视。长期以来,精饲料费占养猪业总成本的比重在农户散养生猪中超过40%、在规模养猪中超过48%,精饲料费的增长是导致养猪业成本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如2001―2006年5年间,农户散养生猪每头总成本增加154.81元,其中精饲料费增加123.77元,占总成本增量的80.0%。

  如2004―2007年,3种粮食平均每亩主产品产量增加了1.5%,每50公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提高了11.4%。由于单产和价格提高,导致3种粮食平均每亩主产品就增收74.96元,但由于其每亩总成本增加了85.61元,导致其每亩净利润不增反降了11.32元。在此期间,由于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加大,3种粮食平均的每亩补贴收入增加了16.6元,但不及每亩总成本增量的1/5。同期,农户散养生猪每50公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提高了52.6%,每头主副产品产值增加了53.9%;如果每头总成本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不变,每头净利润将增加242.8%;但由于每头总成本增加了112.48元,农户散养生猪的每头净利润仅增加169.7%。

  农产品成本的提高,不仅严重侵蚀着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也在严重动摇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一是侵蚀着农民增加农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经营粗放化。二是加剧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问题。三是导致局部地区农业商品化和现代化的退化。越来越多的农户把种粮目标转向实现口粮自给,压缩商品粮的种植和销售。近年来,由于农机作业成本迅速增加,许多农户被迫缩减农机作业量,有些地方甚至由机械作业回归手工作业。由此不仅会影响农产品品质的提高,还可能导致农机经营户的亏损和农机具资源的浪费。

  与上一周期农产品成本的上升阶段相比,在本周期农产品成本的上升阶段,除2007年由于粮价迅速上涨导致的特殊情况外,多数粮食产品的每亩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水平均未见明显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如2006年3种粮食平均的每亩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分别为154.96元和34.83%,分别略低于1996年的155.67元和40.05%。因此,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盈利能力,已经成为增加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盈利能力未能根本提高,除了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外,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提高缓慢。最近两年来,我国粮食和生猪产品的价格出现了迅速上涨,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全面加快推进,非农产业收入上涨的压力迅速释放,导致农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迅速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和比较利益水平低的问题仍在迅速凸显。多数农民务农的年收入,不及其在城市打工的季收入。况且,粮食、生猪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力正在迅速弱化,下降的压力却在不断加大。

  农产品成本的变化有其周期性波动规律。若干年后,农产品成本出现连续2―3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下跌不是没有可能的。在粮食的生产中,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占据重要地位,情况更是如此。但就中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成本仍将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

  一是根据历史经验,尽管若干年后农产品成本可能会出现连续几年的下跌,但成本下跌阶段的低谷仍然很可能高于此前开始成本上升阶段的起点。农产品成本的短期下跌,难改其长期走高的趋势。

  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将会呈现加快上涨的趋势,由此会形成对农产品成本上升的持续推力。

  三是至少从中长期趋势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的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仍将呈现上升趋势。尽管近期内国际能源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但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提高国内油价的动力仍然较足。这种情况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产品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等与能源相关的要素价格,在总体上仍会呈现增加趋势。

  四是今后,无论是在种植业,还是在养殖业中,农产品生产的用水成本和环境成本都可能呈现不断走高的趋势。做出这种判断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将会不断加大;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也将逐步提高。

  五是我国畜产品成本提高的推力同样不可轻视。由于粮食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正在显著增强,养猪业精饲料费的变化可能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养猪业的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和保险费呈现总量加大的趋势,从而推动畜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

  近年来,虽然农产品成本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农产品成本上升的速度、总量和结构往往表现出较大差异。相对于小麦和玉米,稻谷的成本上升最快。由于南方14省的稻谷产量仍接近全国总产的85%,而南方14省大多属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较快的地区,因此稻谷生产更容易因为比较利益的下降而出现滑坡。可见,为解决粮食成本迅速上升的问题,出台补贴政策和其他措施,应以稻谷为重点。

  一是部分主产区农产品成本较高、增速较快,利润较低。一般而言,相对于非主产区,特定农产品主产区由于具备资源优势,该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常较低、亩利润和成本利润率通常更高。但近年来,有些农产品主产区由于农产品成本增加较快,这种状况已有所改变。

  二是在部分工业化、城镇化较为发达,从而农产品生产机会成本较高的地区,农产品成本高、增加快的问题更为严重,甚至其利润(率)也更低。仍以晚籼稻生产为例,2006年,全国亩均成本489.03元,但广东省和福建省,晚籼稻生产的亩均成本却分别高达509.68元和539.95元,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和10.4%;尤其是福建省晚籼稻生产的成本利润率为3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一是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轨道。要注意利用农产品成本迅速上升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努力降低单位耕地面积或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促进农业生产中的节约用肥、节约用药、节约用水和节约用地。四是面向农业产业链,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优先支持农业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特别是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通过增加农产品单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五是完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如通过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减少动植物疫病的发生,为在种植业中减少农药的使用,在畜牧业中降低医疗防疫费和死亡损失费创造条件。从地区来看,要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重点,放在农业主产区和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较快,从而农业经营机会成本较高的地区,缓解这些地区农产品成本迅速增加对农民增收和增加农产品供给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牛娱乐,博天下注册-招商!

相关推荐
  • 天九注册-平台首页
  • 博天下注册-招商
  • 首页~欧皇娱乐~首页
  • 名合娱乐-登录网址
  • 三牛线路测速百威注册主管-首选首页
  • 主页!『中信注册』!主页
  • 万向娱乐-首选测速
  • 鼎汇娱乐-指定注册
  • 首页“『天辰注册』
  • 三牛线路测速光芒登录网址
  • 脚注信息